6月9日,是沿河的“生态日”。
2016年6月9日,沿河在全省率先设立县级“生态日”,不断推进生态文化建设,铸就生态文明精气神。
(相关资料图)
该县紧紧抓住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,积极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、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。
早在2001年,沿河就制定了《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,从立法层面规范乌江保护、环境污染治理、生态建设等工作。对全县重大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专项规划,将乌江流域地质灾害治理列入重点项目。
同时,将乌江流域纳入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,积极开展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。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荒地和低产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,提高乌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屏障保护能力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走进晓景乡七三村,山水田园一幅画。村委会坝子前,荷塘里蛙声阵阵,不远处,几只新燕衔着春泥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,春风拂来,水波兴起,把倒映在水里的重峦叠嶂增添些许动感后,又轻轻地向远处推去。
七三村周边有七座山峰,三大块良田好土,取名七三坝,后改为七三村。
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建设美丽宜居乡村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。“泥巴路变成了硬化路,以前‘晴天土、雨天泥’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陈洪伟说,如今这环境,安逸!
盛夏的七三村:清风徐来,满池荷叶撞莲子,莲叶挨挨挤挤,重重叠叠,迎风招展。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,欢快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玩耍,隐隐约约看出许多“长枪短炮”,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和游人站满了一条条蜿蜒的田埂,仿佛是大地跃动的音符。
游客只要到来,一定想住下来。画家的笔触,摄影家的镜头,美食的香气,游客的“打卡”,产业的蓬勃发展完美的叠加,构成了一曲曲田园交响乐。
2021年8月,七三村被省委、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·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。
“山上”“上下”比翼齐飞。驻村干部王聪告诉记者,当前,七三村正围绕山上、山腰、山脚立体空间布局“三带”产业发展模式。
做足山上“牛+”文章。在山顶建设高效规模养牛场,以牛场项目资金为资产股权,带动养殖大户和集体经济,采取资金、土地、技术管理等入股模式,养殖安格斯能繁母牛100头,配套种植饲草300亩,种植金银花200亩。
做强山腰“蜂+”文章。养殖蜜蜂300桶及其配套蜜源,在山林与土地之间带状空闲地带计划种植桃树为主的经果林,在产业路两旁种植刺槐和老鹰茶。
做好山脚“稻+”文章。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亩,发展稻田养鱼,实施“油菜+高粱”轮种100亩。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,村集体增收30万元。同时,七三村入资100万元到晓景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用以开设晓景振兴超市,截至目前,超市营业额达96.82万元。
与此同时,七三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,实施室内外及房前屋后硬化,建设农民文化综合广场、设施完备的村卫生室、功能齐全的村级文化活动室。
“我们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优势,结合村里的荷花池、碉楼、土家舞狮、花灯等特色,把握发展趋势,落实规划要求,把七三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水,留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,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。”七三村驻村第一书记冯秋波说。
近年来,该县坚持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,抢抓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铜仁市“9+2”帮扶机遇,坚持不懈兴产业,生态产业蓬勃发展——生态茶、生态果蔬、生态中药材、生态畜牧渔业持续壮大,链条不断延伸,加工转化率大幅提高。
其中,中寨镇以“白叶一号”茶产业发展为示范带动,建成万亩茶园基地,谱写了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的新故事。
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。全县围绕建设武陵山生态旅游大县目标,相继建成一批生态旅游景区,创建一批特色文化品牌。特别是2017年以承办铜仁市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、举办纪念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和第八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为契机,成功申报乌江黎芝峡4A级景区、沙子南庄和中界狮子山农业生态观光园,提升了“画廊乌江·山歌沿河”的美誉度。
全县实施“生态立县”战略,深入开展“六绿”攻坚行动,大力实施退耕还林、石漠化综合治理、植被恢复等工程,森林覆盖率达63.25%。2018年,成功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、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。
此外,沿河全面推行河长制,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乌江河。扎实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,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%。建成环境大数据监控平台,持续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,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%以上。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、洪渡镇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,建成20个乡镇(街道)永久性垃圾中转站和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,农村垃圾转运覆盖率达99.7%。
“我们将继续以空心李等为重点,抓好建链、补链、强链工作,推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,倒逼和带动全县农业产业从基地生产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,实现农业产业‘接二连三’立体化发展,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。并持续深化‘中国空心李之乡’文化内涵。”沿河主要负责人表示。
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,农业既是导致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问题的根源,也是解决石漠化问题的出路。
“空心李”工程,是沿河群众重新认识自然、改变自然的36年:
科学进行石漠化治理,使石旮旯变成自我循环、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;以“公司+协会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开发空心李产业,不仅能实现植树造林的可持续发展,还可以使石旮旯变成农牧民的“钱袋子”。
从怕走进南庄到想走进南庄,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。数十年来,南庄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,从与自然的单纯抗争,演化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与交融。
车行南庄,瓜果飘香。
穿行在浓密绿荫中,我们感慨万千:是谁,为这曾经贫瘠的土地重披绿装?是谁,使饱受生态恶化之苦的南庄百姓重展笑颜?
36年来,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勤劳智慧的南庄人创造了石头上的人间奇迹。
政府引导,群众参与,南庄人民闯出了吃“生态饭”的中国道路。
顽强生存,追逐梦想,南庄人民彰显了无愧时代的中国精神。
车行山腰,极目远眺。遍染绿色的石头与美丽农家交错而立,相互守望。
我们不禁遐想,在那人类感官不能触及的时空里,美树与丑石是否也会喁喁私语?
丑石:人类的几十年,改变了我们的千百年。
美树:我是你遥远的从前,你是我不久的未来。
丑石:现在,他们不再恨我。
美树:也许,是你给我装点得更有魅力和价值……
采访归程,语声渐远。那无尽的对话,消失在果农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中。
夕阳下,车速降了下来,仿佛不忍把那一抹绿与盛夏的累累果实抛在车后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瀚泽
编辑 田勇
二审 杨聪
三审 朱邪